認識身體語言

大小便

排便異常非常容易引起生病,且是個人最容易觀察的小事,請每天必須觀察自己排便次數、顏色、形狀等,分別說明如下:

排便次數 2

大部分的專家都說每天排便3次到3天排便一次都算正常,但是有些專家卻強調每天排便至少一次,甚至按照三餐排便更好,因為只要排便順暢,形狀、顏色正常,排便次數增加,反而減少毒素的累積。有時若吃到不衛生的東西,而突然排便1~2次,千萬別急者吃止瀉藥,表示您的胃腸機能可以分辨這些髒東西,而順利儘早排出,所以也是好事。

排便顏色 2

大便的顏色大部分是來自膽汁,其他像食物或水份等等。膽汁一開始是墨綠色,所以在小腸中的食物殘渣會被染成墨綠色,但是經過腸道中的細菌分解後,膽色素會轉變成膽黃素(金黃褐色),也就是平時最常看到的顏色,根據臨床觀察,飲食均衡者隨糞便排出的油脂顏色是淺黃色。但是在脫水(如缺水、腸道蠕動太慢)時,膽汁的顏色就會濃縮,這時就會呈現黑褐色。反之,腸道蠕動太快時(譬如拉肚子),膽色素就來不及被細菌代謝而呈現原來的墨綠色或綠色。

均勻黑便 3

上消化系統例如胃出血或發炎,也會導致白變變黑。

大便外圍沾鮮紅血液 3

偌大便來到下消化系統,才沾到血,則顏色將會較鮮紅。例如,結腸或直腸的痔瘡,當大便通過時,才弄破發炎的膿泡,則是大便的外圍會沾到血,且從沾到血,到排便的時間非常短,所以顏色交鮮紅色。前面從上消會系統就沾的得血,因為已經一起在小腸混和,且時間較長,所以是整團大便均勻變黑。

大便外圍沾白色黏液

偌大便外圍沾到白色黏液,有點像鼻涕那樣稠,那很可能已經非常不妙,那就是癌細胞的黏液了,表示趕快去照大腸鏡確認。而且一定要跟醫生強調有白色黏液,才不會當作痣瘡。

排便形狀 2

大便形狀最好是成形像香蕉,且浮在水上,且衛生紙擦起來很容易,通常一次就乾淨,且沾到衛生紙的量很少,也不太有黏性,這樣才不會有殘餘留在大腸。若有黏性當然不好,因為同樣也會在腸壁;還有大便太稀也不好,因為這樣不會先進先出,一定會有殘留。您可以想像一下,不成形的糊狀液體流過水管,一定會有殘留。所以太與太稀都會有殘留,只要有殘留就不好,因為殘留就是宿便,宿變會形成毒素,這些毒素累積多了,就容易生病甚至形成腫瘤。

排便粗細

排便大小應該盡量有香蕉的粗細,太細若如鉛筆般大小,那就糟糕了,很可能在結腸或直腸內側腸壁有腫瘤。因為腫瘤壓迫,導致大便變細。若腫瘤持續增大,則當大便經過腫瘤時,大便還會壓迫到神經,那才是椎心刺痛。

 

大便味道

理想的大便最好無味,表示大便已經充分分解與吸收,剩下的都是無機物,當然無味。若有臭味,那表示裡面還沒消化完,就如同有機物放了兩三天,那當然有臭味。例如,暴飲暴食的隔兩三天,那大便當然臭,因為食物根本沒有機會完全消化,但您又吃那麼多,那麼快,只要超過胃腸負荷量,當然都是排放掉,以保護自身胃腸安全。

 

素食有否較健康

若同樣是未完全消化(未完全消化有兩種可能,第一是人為未細嚼慢與過食,第二是胃腸發炎機能受損),那遭受蔬果的腐爛病菌殘害當然勝過肉類,這就是吃全蔬果的優點。但只要不要過食,能細嚼慢,讓食物能完全消化,那全食物的營養當然勝過僅吃蔬果。但若既要博得素食美名,又無法控制美食胃蕾誘惑,大量使用加工的是火腿、素魚、素丸等美其名素食大餐,那其實比吃一點清淡的蒸肉蒸魚等,胃腸受到的毒害還更糟糕。

 

有臭味為何不行

前面已經提過,胃負責將食物磨碎,小腸負責分解並吸收食物營養,最後交由大腸吸收水分與儲存,若未能充任分解與吸收食物中的有機物,那變產生有機物的敗,那腐敗的殘渣留在大腸,繼續讓大腸吸收這些腐敗的東西,那當然非常糟糕,很多疾病就因此而產生。

 

小便

小便顏色以淡黃色為佳,太黃表示喝水太少,太淡則表示喝水太多。

瞬間口渴

瞬間口渴表示火氣上升,導致口乾舌燥。生氣、急躁,不甘心等都會造成火氣上升。

 

流鼻水、打噴嚏、喉嚨乾

這些都是口鼻遭受感冒病毒入侵的前兆,尤其是身體未保暖者最易遭受並入侵,此時病毒還在表層,只要趕緊保暖、喝薑粉茶,瞬間提高審體免疫力,身體很快就可以消滅這些病毒。

 

喉嚨腫、咳嗽、咳痰與流黏稠鼻涕

身體使用者未理會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,未能及時補充武器,結果免疫力節節敗退,病毒越侵越深,已經入侵到支氣管,所以喉嚨已經有好細胞屍體堆積,形成喉嚨腫,並發出咳嗽求救信號。此時若大量喝薑茶、身體泡熱水澡、或直接睡在水暖墊上加熱、多休息等等,都可以瞬間提升身體免疫力,還是可以打敗感冒病毒。